多省發布礦產資源總體規劃
發布日期:2023.02.21近來各個省份陸續印發了2021-2025年的礦產資源總體規劃,這些規劃是各省加強和改善礦產資源宏觀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依法審批和監督管理地質勘查、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活動的重要依據,是推進和實現礦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導。涉及省份包括山西省、四川省、湖南省、山東省。
山西省
總體目標
圍繞山西省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總體要求,立足礦產資源以煤為主的基本省情,以“雙碳”目標為牽引深化能源革命,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到2025年底,礦產資源保障程度進一步提高,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及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規模發展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勘查開發利用布局與結構更加優化,節約集約和高效利用水平明顯提升;全面提高地熱勘查開發利用程度,大力推進晉北(大同、忻州)、晉中(太原、晉中)、晉南(臨汾、運城)三大地熱勘查開發利用基地建設,力爭成為國家級新能源示范基地,推動山西省由傳統能源大省向新型綜合能源大省轉型;礦山生態環境顯著好轉,全省礦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具體要求
根據全省國土空間布局、生態本底、綜合承載能力、資源稟賦和地質工作實際,優化礦產資源總體布局和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區域布局,統籌全省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加強礦山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促進能源資源基地、國家規劃礦區、重點勘查區、重點開采區、戰略性礦產保護區等建設,服務“一群兩區三圈”城鄉區域發展新格局。重點勘查礦種:重點加強煤層氣、頁巖氣、地熱(淺層地溫能、干熱巖)等清潔能源和鋰、鈮、鉭、晶質石墨、氦氣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所需礦產資源的勘查力度,進一步勘查煤炭、鐵、鋁土礦、金、銅、鉛、鋅、鉬、銀、錳、金紅石、冶鎂白云巖、石膏、水泥用灰巖、玻璃用硅質原料、高嶺土、礦泉水等礦產。重點開采礦種:緊抓國家政策機遇,積極推進煤炭資源接續配置,加快向市場投放煤炭礦業權、釋放先進優質煤礦產能,強化煤炭和煤層氣綜合開發利用,有序開采鋁、鐵、銅、金、錳、銀、金紅石、石墨、脈石英、石膏、高嶺土、膨潤土、珍珠巖、花崗巖、含鉀巖石、水泥用灰巖、白云巖、硫鐵礦、建筑石料用灰巖等固體礦產及地熱、礦泉水等液體礦產。深化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加強礦產資源勘查;優化礦山布局和開發利用規模結構,落實國土空間規劃和生態保護紅線等要求,合理調控開發利用強度,嚴格準入管理,提高礦產資源開發與保護水平;在全省實施綠色勘查、綠色礦山建設。加快建設鄂爾多斯盆地東緣天然氣、煤層氣、頁巖氣“三氣”共探共采示范基地和沁水盆地煤層氣高效勘探抽采示范基地,繼續實施全省煤礦瓦斯抽采全覆蓋工程;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加強礦業城市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與保護重點實驗室建設。
四川省
總體目標
到2025年,重要礦產資源量穩步增長,礦產資源安全保障能力有所提高,勘查開發與保護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資源節約集約和高效利用水平明顯提升,綠色礦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重要礦產實現找礦新突破。加大財政投資礦產勘查力度,提高重要礦產資源綜合勘查水平和保障程度,新發現戰略性礦產資源大中型礦產地10至15處。國家天然氣(頁巖氣)千億立方米級產能基地、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建設得到有力支撐。
礦政管理與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全面推進礦產資源管理體制機制改革,行政審批效率和信息化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礦產資源儲量管理工作更加精細,資源家底更加清楚。“凈礦”出讓取得成效,出讓收益征收、分配機制更趨合理。基本完成礦業權市場和公共服務體系現代化建設,資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礦產資源管理效能明顯提升。
具體要求
落實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要求,突出重要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建設,結合省域范圍內不同區域的生態環境承載力、資源稟賦、開發現狀、經濟發展和產業鏈布局,實行區域差別化、礦種差異化管理,統籌安排礦產勘查開發布局和時序,形成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生態環境保護、城鄉建設協調發展新格局。支持能源資源基地提能升級,到 2025年,納入基地建設的天然氣、頁巖氣、釩鈦磁鐵礦、鋰礦、稀土等優勢礦產生產能力占到全省90%以上,實現資源規模開發和產業集聚發展。推動國家規劃礦區增儲上產,以緊缺和優勢礦產為重點,強化11個國家規劃礦區建設,加強會理拉拉銅礦、會東大梁子鉛鋅礦、德昌大陸槽稀土礦、木里梭羅溝金礦、南江尖山石墨礦等重要大中型礦山外圍及深部找礦工作。明確勘查開發重點方向,重點勘查礦種:成都平原重點勘查天然氣、頁巖氣、地熱、礦泉水、優質玄武巖,川東北重點勘查天然氣、頁巖油、天然瀝青、煤層氣、釩、錸、地熱、鉀鹽、石墨,川南重點勘查天然氣、頁巖氣、煤層氣,攀西地區重點勘查釩鈦磁鐵礦(共伴生鈷、鎳、鈧、鎵、鍺等)、鉛、鋅、銅、鈮、鉭、鋯、稀土、優質玄武巖、螢石,川西北重點勘查地熱、錫、巖金、銀、銅、鋰、鈮、鈹、鉭;重點開采礦種:重點開采天然氣、頁巖氣、煤層氣、煉焦用煤、無煙煤、地熱、釩鈦磁鐵礦、錳、銅、巖金、銀、稀土、鋰、磷、優質玄武巖等礦產,在符合準入條件的前提下,優先出讓采礦權,適度擴大開發規模,提高資源供應能力,稀土等國家保護性開采礦種采礦權出讓及開采應符合國家相關管控要求。加強基礎性、公益性地質礦產調查與評價,統籌重點勘查區地質工作,科學劃定勘查規劃區塊。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總量和結構,加強資源開發與保護,合理劃定開采規劃區塊,強化砂石土資源開發利用管控,節約與綜合利用礦產資源。全面加強綠色勘查實施,持續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加強礦區生態保護修復,加強地質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深化礦產資源管理改革,嚴格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管理,提高地質資料信息化與社會化服務水平。
湖南省
總體目標
到2025年,全省礦產資源優勢更加突顯,礦產開發利用更加規范集約,資源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更加協調適應,礦產資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更加完善有效,礦業轉型綠色發展新格局全面形成。
優勢礦產資源金、鎢、錫、銻等探明礦產資源儲量持續增加,新增重要礦產地10處,加快能源資源基地、國家規劃礦區建設,穩定戰略性礦產供應鏈,按自然資源部要求完成2處重要礦產地儲備。進一步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布局、結構,控制礦山數量在3000個以內,提高大中型礦山比例至30%,形成以大中型礦山為主體的開發格局。全面加大資源開發利用科技創新,加強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提高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更加協調適應。礦產資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更加完善有效。
具體要求
統籌勘查開發保護布局,主動對接融入區域戰略布局;優化重要成礦區帶勘查開發保護格局,以湘西北成礦區、湘東北成礦區、雪峰弧形成礦帶、湘中成礦區、湘南成礦區五個重要成礦區帶內大中型礦山及其深邊部為重點,加強規劃空間要素保障,進一步優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保護布局, 促進資源開發與區域發展定位相適應;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促進各類資源型地區特色發展。重點勘查開發戰略性及優勢礦產。聚焦戰略性、高附加值、產業發展所需礦產資源,重點勘查開發金、銻、鎢、錫、鉛、鋅、錳、鈮、鉭、稀土、重晶石、石墨、普通螢石、高純石英、長石、高嶺土、陶瓷土、海泡石、方解石(碳酸鈣)、滑石、飾面石材、地熱、礦泉水、普通建筑石料用砂石礦等礦產,鞏固湖南有色金屬傳統優勢地位,保障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發展,滿足民生礦產資源需求;限制開采高硫高灰煤炭、釩、低品位赤鐵礦、砂金、難選鈹銣銫礦、硫鐵礦、低品位磷礦、石膏。加強資源安全保障,突出能源資源基地核心地位,加強國家規劃礦區資源保障,落實戰略性礦產儲備和保護。加強礦產資源調查評價,有序推進礦產資源勘查,合理設置勘查規劃區塊。優化開發利用分區布局,科學設置開采規劃區塊,節約集約利用礦產資源,強化礦產資源保護,完善開發準入退出機制。深化礦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強礦業開采秩序整治,加大礦業領域科技創新,持續推進礦業綠色發展,加快礦區生態保護修復。
山東省
總體目標
2025年目標:地質工作服務支撐領域得到新拓展;礦產資源勘查取得新突破,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加強戰略性礦產調查評價與勘查,推進金、鐵、煤等優勢礦產深部找礦,地熱清潔能源勘查取得新成效,力爭新發現和評價大中型礦產地不少于10處;礦產資源開發總量管理實現新目標;礦產資源開發保護格局達到新高度,到2025年,固體礦產大中型礦山比例不低于65%;礦產資源節約集約與綜合利用達到新水平;礦業綠色智能發展取得新成效;礦產資源管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新提升。
具體要求
統籌“456”規劃總體布局。劃定魯東金及石墨、魯中南鐵及建材非金屬、魯西南煤炭和黃河流域(山東段)油氣地熱4個資源區,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及山東省“一群兩心三圈”區域發展戰略。推動能源資源基地、國家規劃礦區、戰略性礦產資源保護區、重點勘查區、重點開采區5類重點功能區建設,打造資源保障的核心區域,實現礦產資源安全有效供給。推動在重點功能區內設置礦業權區塊,優化礦業權設置選址,滿足生態保護紅線等國土空間三條控制線管控要求。實施膠東世界級黃金資源產業基地、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礦產資源節約利用與保護、綠色礦山和智能礦山建設6個重大工程,推進山東省礦業高質量發展。重點勘查開采礦種:煤、地熱、銅、金、稀土、鐵、石墨、螢石等;限制勘查開采礦種:水泥用灰巖、石膏;禁止勘查開采礦種:砂金、藍寶石砂、金剛石砂、可耕地的磚瓦用粘土。以國家緊缺和戰略性礦產為主攻礦種,同時兼顧省內優勢礦產,規劃9個重點調查評價區。礦產資源重點調查評價區以財政資金投入為主,以金、稀土、螢石、多金屬、鈦等礦種為重點,先期開展基礎性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通過圈定找礦靶區,新發現礦產地,引導和服務商業性礦產勘查,提供基礎依據。加強資源優化配置,落實資源儲備與保護,積極推行“凈礦”出讓。強化資源綜合利用,鼓勵科技創新,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實施綠色勘查,建設綠色礦山,打造智能礦山,強化礦區生態保護修復。(摘自礦業界網)